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龙梅建村的前前后后

  • 米烂
楼主回复
  • 阅读:2324
  • 回复:0
  • 发表于:2015/1/19 10:46:3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东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龙梅建村的前前后后
                                                                                                        (初稿)
                                                                    从王弘诲的迁琼入定先祖说起
    王懋曾1702年修谱时附于谱首的两篇《乩序》及评语,整整影响龙梅村王氏后裔达300年之久,让族人认为先祖是从临高买愁村迁来的。
    从2002年开始,王弘诲的十五世孙王贡士,出于对宗族史料的兴趣和本着唯实不唯亲的态度,工作之余,足迹遍及琼山、文昌、琼海、屯昌、澄迈、临高和儋州等县市,查阅多种《王氏族谱》之后,得出龙梅王氏先人是迁自琼山,而非临高的说法。根据有关谱牒推测,王弘诲的迁琼始祖应该是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而不是北宋时期的儋耳人王公辅。
    梳理了纷繁芜杂、真真假假的族谱资料之后,可以知晓龙梅村的入村祖和建村者是王弘诲的祖父王禧,而不是王懋曾《乩序》里说到的“王高峰(摘云)”。

                      王公辅是什么人?

    历史上,确有王公辅其人,而且与苏东坡有过往,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长寿人物,享年103岁,一说104岁。
    从《大明一统志》到《方舆纪胜》,从《舆地纪胜》到多种《广东通志》,都有关于王公辅的记述。如《大明一统志》:“王公辅,儋州人,俗呼王六翁,世传天文,苏轼甚重之,后折彦质亦与相厚。一日具冠带贺折曰:夜来见天象,公当内迁。未几,彦质果会赦移郴。公辅年一百三岁而卒。”
    另据康熙《儋州志》记载:“王肱,字公辅,居城东,童颜鹤发,寿一百四岁,人呼为‘百岁翁’。世传天文,与苏文忠公最友善,公授以占星图习之,后枢密院折彦质谪居,亦与之厚……”
    王公辅是儋州当地一位熟知天文星象的人士,不但苏轼尊重他,就是后来谪居儋耳的南宋抗金将领折彦质,与他的交情也不薄,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折彦质遇赦返回内地。据查,折彦质原籍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文武双全,金军攻打开封时,与姚古、种师中率兵勤王,血战金兵。后来,折彦质曾任枢密院知事,与岳飞、韩世忠等通力抗金。
    此外,王贡士还从儋州王氏宗亲那里,找到王公辅的一些信息——王肱本人是从临高迁往儋州松林乡历木村的,是入儋的王姓开基始祖之一,子孙中有迁居儋州光村镇新龙村的,现能找到其后代估计60余户,约300多人。
    更为重要的是,王贡士从琼海《王氏有益公家谱》(1994年续修)中的一份“古越浙江谱系王氏家谱世系图”,又找到驳倒王懋曾《乩序》的佐证资料。这份世系图始自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中华王姓始祖之一),共有86代之多,其中“王公辅”位于69世,“王文瑛”则为84世,相隔15代;而龙梅村《乩序》却说“王文瑛”是“王公辅”的六世孙。
    续修家谱是很严肃和严谨的事情,应当基于谱牒资料和相关史料,“扶乩”这种装神弄鬼的迷信行为实在不靠谱。

                         王弘诲先祖是谁?

    如果说《乩序》不足以证明王公辅与龙梅王氏有直接关系,谁又是王弘诲的先祖呢?龙梅王氏不是迁自临高,又是来自何方呢?
    由于屡遭匪乱,甚至一度村毁人散,当下的龙梅王氏谱,也仅能明确记载到王弘诲的祖父——王禧,再往前就弄不清了。但龙梅谱的世系行略中有这样几个字:“禧,瑞公之子。”王贡士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线索后,认为王禧的父亲应是王瑞,于是开始“顺藤摸瓜”。可是龙梅的族谱里并无王瑞的传略,如何溯源?
    王贡士以龙梅村合族祖祠的两副对联为线索,并综合研究搜集到的18部《王氏族谱》,其中最早的谱序撰于明成化五年(1469),理出了龙梅王氏的迁徙和繁衍情况。
    一联是:“三代封二品凤诏龙章赫赫皇恩辉海甸,一本生四支瓜绵棣萼巍巍祖德冠南溟。”作者是清代嘉庆年间定安贡生邝廷玉。
    另一联:“以三瑞堂材经三槐庙祀,迁琼肇造入定贻谋,陟降两阶闻笑语;将五凤楼手筑五世宗祊,翰苑文章兰台事业,云礽百代见羹墙。”撰写者是明代乐会(今属琼海)贡生李钟岳。
    王贡士解释道,“三瑞”与“三代封二品”相对应,指的是王禧、王允升和王弘诲祖孙三代,因王弘诲一人的官职,皆被封为二品;“五凤”则与“一本生四支”对应,指王允升和四子弘谟、弘诏、弘诰、弘诲共五个男人;“迁琼肇造入定贻谋陟降两阶”,意指王氏迁琼始祖从内地入琼州,其后裔又迁大陆再下琼州;“五世宗”是指祜、旦、贵、钓、瑞(更早的祖先,非王禧之父王瑞);“百代”意为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至山西太原三槐堂王氏始祖祜公前整整100代。
    多方考证之下,王贡士认为王氏入琼祖、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又名王悦)原籍河南开封,从江苏扬州到浙江等地,再从粤东迁琼,儿子王斗魁随行,王斗魁生九子,长子王尚仁后来出任山东雷阳知府,不久为避战乱,经福建莆田返琼(因此后世有王氏宗亲称其先祖迁自莆田),同行的有其长子王绳祖。
    在1949年的龙梅《王氏族谱》中,收录了多副祠堂对联,其中两副“南部弦歌绵世泽,雷阳木铎振家声”、“迁梅种而筑宗祊,溯其先徽流光禄,美播雷阳,累代丕承培五桂;仰兰亭以崇庙祀,期厥后世继簪缨,家兴礼乐,诸孙善述绍三槐”,就提及王尚仁一度出任雷阳知府,以及龙梅王氏源自太原三槐堂的史实。
    其实,早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王弘诲72岁生日时所作的7首组诗,题为《癸丑七月八日贱生七十有二初度日举高年会约家兄八十翁德铭偕莫吴周程褚五老在坐合五百余岁爰赋诗五言古风七章以备侑觞云》,从王姓原姓“姬”到文王、武王、灵王,再从王氏开宗始祖太子晋到入琼后的王绳祖都谈及,已为子孙后代认祖归宗留下宝贵的线索。
    然而,龙梅王氏宗祠的头门如今还刻着王懋曾的一副对联:“派自天潢分地脉,支从东浙据南溟。”下联说明龙梅王氏先祖迁自浙江东部的山阴(今绍兴),是对家族史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也误导了后人。
    南宋景炎丙子年(1276),王绳祖的儿子王委周(字子南)从琼山迁入定安,委周生吉、元二子,吉所生三子分别迁居万州、临高和琼山,元生良;良是南九入村祖,生保、定、佑、安四子,安生德,德生瑛、瑞二子;瑞生效、敬、弟三子,弟应为禧——即龙梅村的入村祖王禧。
    至此,王弘诲先祖的来源问题得以水落石出,即从琼山迁入定安,而不是从临高迁徙而来。

                           龙梅村是谁创建?

    虽说龙梅村王氏谱没有王瑞的介绍,但毗邻龙梅村的南九下村《王氏族谱》却有其行略:“瑞公,李家人,成化岁贡。品谊端庄,存心修行。遇本县罗尹逃(逃难)婢于道,手提首饰珠宝值百余金。公获(获救)婢送(陪伴人到某一地点)县时尹已故,夫人感谢,不受。后公劝(劝勉)将(请)婢交(一齐)还(还家),(尹)父母、夫人许之。众嘉其行事。”与之内容差不多相似的文字(用错标点符号易造成某些误解),也见于康熙《定安县志》中。
    “李家”指“李家都”(今雷鸣镇一带),古代南九、龙梅等村都归其管辖;“本县罗尹”当指定安县的“令尹”——一位姓罗的县令。
    据《定安县志》记载,明代定安罗姓县令只有罗昌一人,正德七年(1512),即整整500年前上任,其传略为:“罗昌,莱阳人,正德间任,清慎公平。性褊急,好斥人过,然心无适莫,人虽忤逆,终不蓄怒。憎人言利,凡有干求者,拒绝之,虽上司亦不承顺。不喜民讼,役轻事简,民安其业。每见邑中子弟,必劝勉读书。定邑前无城郭,昌奉郡守谢廷瑞始筑县城,身亲其事,兴作以时,六年乃告竣,民亦无怨劳者。后见抑(还是或只是)于上司,弃官而去,士庶怀之。祀名宦。”
    
    结合龙梅王氏墓地里的两块碑文“明故祖妣孺人叶氏之墓/孝孙王禧立”、“皇明恭懿孺人王母田氏墓/嘉靖六年丁亥元孙禧立”,王贡士认为罗昌是因为修筑城墙以防贼匪扰民而遭难,未婚保姆田氏受罗昌夫人叶氏的意将主人子孙与钱财带走避难时,路上巧遇南九下村的王瑞,在王瑞的救助下回到县城时罗昌已故。罗昌去世之时大约是1518年。
    王瑞帮助叶氏带着子孙、罗昌的父母与田氏一起回到自家。此后,为了避免罗昌家人再次遭难,王瑞将三子王弟(即王禧)全家大小托付田氏照顾,让他们与叶氏一家去创建龙梅村,自己则带上另外两个儿子创立龙田坡村。
    说来也巧,禧自称元孙(尊统於上,继之於祖)为田氏立碑于1524年,跟罗昌去世相距6年左右,而有史以来第一次自称元孙的武王,他立王以后也只是几年时间就去世,可见禧为龙梅王族恩母撰写碑文用心之良苦。
    王贡士说,王禧号“梅崖”,从字义判断,正是龙梅村始祖之意,可知他是龙梅的创建者,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叶氏和田氏这两位无名女性的襄助。
    县志载,王禧为人礼敬谦和,清心寡欲,足迹不入衙门,每逢荒年不但平价卖米,而且施粥救济,其子允升后来“明经选贡”,孙子王弘诲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则受到“褒赠”,时人认为那是他“种德”而得到的回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